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10月23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副局长肖元启在外滩2025年年会上谈到人工智能(AI)在金融行业的应用。人工智能在金融行业主要用于优化外部流程和服务。目前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的应用还处于早期阶段,其作用仍然是辅助性的,无法替代人类决策。肖元启是在当天举行的“人工智能治理与金融领域国际合作”圆桌讨论会上作上述表示的。关于人工智能在金融行业的应用范围和范围,他指出,目前主要用于优化业务流程和外部服务,重点关注三个领域s:一是银行等金融机构中后台业务的智能化,大致涵盖数据采集、处理、信息选择与识别、客户评价等方面。其次,从客户沟通的角度来看,很多金融机构经常使用AI进行客户关系管理技术(营销、维护、答疑等)。第三个领域是提供金融产品。人工智能应用具有双重效益:对内帮助金融机构降本增效,对外为客户和利益相关者提供更个性化、更精准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更有效地解答他们的问题并响应您的需求。针对市场担心人工智能应用会给金融机构带来人员压力,肖元奇澄清称,不存在金融机构因人工智能应用而出现人员压力的情况。仅由于人工智能的应用,企业就经历了人员配备压力。他强调,员工是金融机构最高效、最具生产力的资源,每位员工都创造价值。信贷、保险定价、损失确定和精算等关键领域仍然与人类的专业判断密不可分。 “在金融领域,人力资源永远是最宝贵、最有价值的资产。”肖元奇表示,从风险防控的角度来看,AI应用应用带来的风险与一些重大技术革命应用到金融领域时带来的风险类似,是历史逻辑。主要表现为增量风险和边际风险。金融业面临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基本风险并未发生革命性变化。他还分析了这场人工智能革命的风险金融业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观察。微观层面,单一金融机构主要面临模型稳定性风险和数据治理风险。前者很重要,因为人工智能应用严重依赖支持业务扩展的模型,而后者则包括数据源选择、质量控制以及事后评估和监控。关键环节:宏观层面,整个金融业主要面临集中度风险和决策收敛风险。前者可能是由于行业对少数服务提供商的依赖以及大型金融机构对AI建模技术的资源投入占主导地位,导致市场集中度更高。后者是由于所使用的模型和数据相对标准化和集中化,这可能导致行业决策的同质化。
(编辑:蔡青)
中国经济网指出:有关信息股票市场由合作媒体和机构提供。此为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建设投资建议。投资者采取相应行动,风险自担。